\u0061\u0075\u0074\u0068\u006f\u0072\u0040\u0077\u006a\u0071
全部动态 \ 动态详情

十五五定调高质量发展:地产人到达新大陆的三个猜想

2025-10-28

当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将“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”写进“民生保障”章节,这绝非简单的政策加码,而是一个行业旧时代的终结,和新时代的曙光房地产行业的底层逻辑正被重构——从往日的金融杠杆到逐渐迈入高质量好房子”的深水区。

一、告别“土地信仰”,政策工具箱的颗粒度革命

过去的地产逻辑很简单:拿地=融资=预售=周转。这个循环的核心是“土地金融”。但“十五五”的政策组合拳,招招都打在这个七寸上。

宝哥试图拆解政策背后的深意:

严控增量:去化周期超36个月的城市直接暂停供地。2025年全国住宅用地供应同比下降20%,二线城市降幅达30%,从土地供应端的降温就可以看出国家的整体调控。

优化存量:城中村改造扩围至近300城,商办用地可转型养老、租赁,政府专项债下场收储。这不再是简单的“拆拆建建”,而是用“城市更新”的手术刀,对存量资产进行价值重估。

提高质量:北京等地对高品质住宅的挑空、绿化给予容积率奖励,这是在用真金白银告诉房企:以后靠“容积率溢价”赚钱的路子,走不通了,只有高质量才能获得“高溢价”。

而需求端,也不再是“大水漫灌”。商贷利率3.5%、公积金2.65%是底牌,但真正的王炸是“以旧换新”和“房票安置”,这打通了二手房与新房之间淤塞的置换链条。政策的颗粒度,已经细到了每一个具体的交易场景。

二、房企的“诺曼底登陆”:从开发商到运营商的生死转型

如果说过去房企的战场是“招拍挂”的诺曼底,那么“十五五”的战场则遍布在存量资产的每一个角落。

当土地不再是信仰,你的护城河是什么?

答案不再是“土地储备”,而是“产品力+服务力”。重庆某高品质楼盘“开盘即热销”,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冰冻的市场,只有真正的好产品才能消化需求。

房企的赛道正在剧烈分化:

城市更新:不再是简单的拆迁,而是对片区进行“留改拆”的精细化运营,考验的是规划、产业导入和长期运营能力。

保障房建设:政府将扮演更重要的“甲方”角色,房企需要从“赚快钱”转向“赚慢钱、赚辛苦钱”,在有限的利润空间里做出质量和口碑。

存量运营:从长租公寓到社区商业,从物业管理到养老服务,房企必须从“一锤子买卖”的开发商,转型为“陪你到老”的运营商。万科的“泊寓”、龙湖的冠寓,早已在这条新赛道上狂奔。

这场转型,对很多房企而言是生死之战,但对活下来的玩家,将是更宽阔、更稳健的蓝海。

三、城市与购房者的“新坐标系”:分化与价值回归

“人-房-地-钱”联动机制的建立,将彻底重塑城市价值格局。

这意味着,土地供应不再由地方财政冲动决定,而是由“人口流入”这个核心指标决定。上海、杭州等核心城市优质项目去化率超70%,而深圳2025年首宗宅地溢价率超70%,这些都不是孤例,而是资源向高能级城市集中的必然结果。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城市,将不得不面对“存量优化”的现实,其核心任务不再是卖地,而是如何把现有的房子变得更宜居,以留住人。

对于购房者而言,那个“闭眼买房都能赚”的时代,彻底落幕了。你的置业逻辑必须从“赌涨幅”切换到“重价值”。

请忘记那些虚无缥缈的“概念”,聚焦三个硬核指标:

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与产业活力:这是房价的“压舱石”。

区域的教育、医疗等配套成熟度:这是居住的“幸福指数”。

房屋本身的品质与物业服务:这是资产的“长期生命力”。

当前,高品质住房的租金回报率已回升至2%-3%,接近房贷利率水平。这个信号再明确不过:房子,正在回归它“住”的本质,其金融属性正在被居住属性和资产保值属性所取代。

结语

“十五五”的房地产,正在经历一场去金融化、回归产品主义的“文艺复兴”。它不再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财富狂欢,而是一场关于专业、耐力和远见的马拉松。对于行业,这是刮骨疗毒的阵痛期;对于城市,这是价值重估的机遇期;对于我们每一个人,这是回归居住理性的思考期。

更多推荐